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,但仍是吃劲儿的时候,连日来,急危重症患者不断增加,我院重症医学科作为重症患者医疗救治的主阵地,直面冲击、顽强战斗,自2022年12月7日“新十条”发布以来,本部ICU共收治新冠病毒感染为主要诊断的重症患者近50人,目前在院治疗的重症患者病情均有所缓解,转入其它科室治疗和出院患者占比很高。
近日,科室成功救治了一名91岁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重型患者。老人于2022年12月11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,体温达38.5℃以上,无咽痛,自行口服退热药及抗病毒药物,伴咳嗽、咳痰,不易咳出,抗原呈阳性。12月16日,老人出现呼吸急促、喘憋的情况,为进一步治疗,就诊于我院发热门诊,胸部CT显示双肺炎症,也就是“白肺”。患者血氧饱和度88%,氧合指数(P/F)仅有114.9mmHg,精神很差,遂紧急收入ICU。在胡振杰主任的指导下,医务人员给予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、充分镇痛镇静、进行肺保护性通气、采用间断俯卧位、动态监测呼吸力学参数等方式,同时优化患者容量状态,保证患者组织灌注充足,同时进行抗炎、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。
经积极有效的器官支持治疗,患者病情逐渐好转,于1月4日成功拔除气管插管,又恢复2日后,老人能够正常沟通。医务人员欢喜地问,“爷爷,回家最想干什么?”老人家乐呵呵地答到:“回家要吃饺子!”在场的医护人员都开心地笑了,“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”。老人已于近日安全转入心内科进行下一步治疗。
新冠疫情已走过3年,期间国内外进行了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,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面对病毒的变异,虽然目前还缺乏完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,但对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综合治疗,临床医生也积累了很多经验。如重症医学“关口前移”,防患未然,就需要加强新冠重症高危患者的早期筛选和干预。目前我们知道该病毒主要累及呼吸系统,因此要特别注意呼吸频率和指脉氧。
对于沉默性低氧血症的患者,更应特别注意,这类患者一旦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、呼吸增快等情况,就预示着肺损伤已经非常严重了,对于此类患者,应该密切关注影像学、肺部CT进展情况。清醒的新冠重症患者应尽快采用俯卧位通气法,可以有效改善他们的气体交换。尤为注意的是,呼吸快、呼吸频率>30次/min就是病人危重的信号。年龄在65岁以上,住在养老院或长期护理机构、未接种疫苗或对疫苗应答不佳者以及罹患慢性疾病的患者,是发生重症的高危人群。
在新挑战下,医务人员大量感染、减员明显,超负荷运转已经逐渐成为常态,甚至部分医护产生了挫败感。但是“重症人”就是伴随着各种重大医疗突发事件成长起来的,一直以来,他们不畏挫折、迎难而上,心怀乐观、积极向上,为抗击疫情贡献了“硬核”力量。
“我们始终坚定救治重症病患的信心和决心,始终坚定按照疾病病理生理学进行监测和治疗规范化实施的决心,也许前路非常坎坷,但我们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、锤炼队伍、攻坚破题,为医院在救治重症患者中充分发挥兜底保障作用,促进重症医学更好地发展,从而挽救更多的患者”,重症医学科病区主任朱桂军表示。
文/朱桂军